您好,欢迎来到黄山市建筑业协会官方网站                      您好!今天是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学习园地
中国建筑的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19-01-04
    
信息来源:黄山市建筑业协会
    
浏览量:2180
    
【字体:

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完整保留了体系的基本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段落,如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宋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认为是中国建筑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剧交流等社会背景。例如秦汉的统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统一增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内部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统一又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并开始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其他艺术例如诗歌常于乱世而更见其盛的情况不同,可以认为,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筑艺术得以发展的内在契机。

中国建筑的文化精神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建筑网为大家解答。

笼统而言,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笼统而言,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完整保留了体系的基本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段落,如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宋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认为是中国建筑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剧交流等社会背景。例如秦汉的统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统一增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内部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统一又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并开始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其他艺术例如诗歌常于乱世而更见其盛的情况不同,可以认为,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筑艺术得以发展的内在契机。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准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宗亲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大别而言,佛道寺观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属于自然式,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两汉时以前者为主,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到了清代,皇园转而要向私园学习了。它们虽具有共通的艺术性格,而私家园林更多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现存者以江南地区成就更高,风格清新秀雅,手法更为精妙;皇家园林主要在华北发展,现存者以北京一带最集中,规模巨大,风格华丽。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种类繁多的民间公共建筑如宗祠、先贤祠、神祠、会馆、书院和景观楼阁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无不深深浸染着传统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较少,现存较完整的几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规定的布局模式,为示清廉,风格都比较朴素。属于居住建筑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现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不但种类繁多,形式十分多样,而且以其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所体现的群体文化心态也特别率真而质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质明智之美,有时并不在皇皇巨构之下。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其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对有机的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就形成为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丰富的手法和生动的发展过程。

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虽吸收了汉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体系,非常富于特色,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犷巨丽,其代表性杰作,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造型浑朴含韵,性格静穆沉思,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筑受同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的泰、缅等国影响较大,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以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侗族建筑虽受汉族影响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艺术性格质朴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也都各具异采。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一起,共同组成为中华建筑的灿烂。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流波泛及朝鲜、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广大东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与中国一起,共同构成为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特别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园林艺术,又开始为欧洲所知,并产生了实际影响。同时,中国建筑早在汉晋时代又接受了主要来自南亚和中亚的外来影响,这些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都被中国融化为自身的有机部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有关建筑理论的系统专著,但中国建筑的高度成熟及其伟大成就,证明中国建筑不但拥有而且已发展为十分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理论,包括一整套建筑哲理,也包括建筑或环境的空间和形体构图方法。它们散见在各种文史典籍之中,而且采取了“中国式”的阐述方式。有的虽然还没有被古人总结为文字,但从大量的建筑作品中,人们还是有可能读懂其中深藏的信息。

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中国建筑在传统的土壤上,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建筑手段,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继续前进着。特别是在最近一二十年中,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契机,更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已经产生了初步可喜的成果。

来源:中国建筑施工行业协会网站

返回上一页   |   返回首页
上一篇:城市装“大脑”,管理更“智慧”
下一篇: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
申请入会
活动报名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回顶部